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台湾与内陆仅仅只相隔着一条台湾海峡,而这条海峡并非是什么十万八千里远,更没有马里亚纳海沟那样深不见底,但却将两岸人民分隔两地,这么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乡愁飘荡在海峡之上。
有些人就提议了,我们何不直接把台湾海峡填平,让台湾从物理上一步回归祖国的怀抱?先不说这样的方案是否可行,但其实我国早就给出了最有效果的新方案。

从“黑水沟”到“乡愁湾”:台湾海峡的前世今生
台湾海峡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与台湾岛之间,连接东海和南海,总长约370公里。南端最宽处接近180公里,北端澎湖水道最窄,宽度约为130公里。
台湾海峡的水深分布极其不均匀,最浅处不到30米。东南部的内地坡则水深超过1,000米,平均水深也只有60米左右。
台湾海峡早期素有“黑水沟”之称,其因在于黑潮曾流经此地。这一称谓反映了当时其特殊的地理与海洋特征。所谓黑潮也就是日本暖流,黑潮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深蓝色的水流犹如墨色。别看台湾海峡看似不大,然而其风浪甚为汹涌。

许多来自闽、粤的移民渡过台湾海峡时,不慎发生海难,河洛与客家都有民谣《渡台悲歌》称偷渡乌水沟来台者“六死三留一回头”,也就是说,十人中竟有六人魂断台湾海峡,三人留于台湾,剩余一人因畏渡黑水沟而折返大陆。
当然,因黑潮之故,台湾海峡因而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黑潮其实是太平洋西部的一股强大暖流,从菲律宾北上,沿台湾东部流向日本。
它经过台湾海峡东侧的水域,为该区域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和较高的水温,这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十分有利。黑潮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热带、亚热带鱼类,还提高了台湾海峡及其周边海域的鱼种多样性和渔业资源的丰富性。
台湾海峡的形成时间非常久远,大约在六亿年前的古生代晚期,台湾海峡一带出现了“台湾滩”,这是海峡中的最浅处。在冰河时期的晚期,在海水逐步回退和海平面显著降低的过程中,台湾海峡逐渐暴露成陆地,直接与中国大陆连接。
自第四纪冰河期始,随着海平面慢慢回升,台湾海峡便于此形成。
台湾海峡自古以来为两岸人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孕育了多样的海洋生态,渔业资源丰饶,千百年来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海峡两岸的渔民世世代代,在这片海域上生活与劳作,既连接了家园,也形成了文化的纽带。
然而,如今这片浅浅的海峡,却成为横亘在两岸之间的“厚障壁”,阻隔了许多人的团聚梦,饱含了无数人的思乡之情。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曾将这段情感形容为“一湾浅浅的海峡”,诉尽了两岸人民的思念与牵挂。
填平台湾海峡,技术够了,但真要这样做吗?
有人就在网上提议了,我国填海造陆的能力这么强,为何不把台湾海峡直接填平,这样就能从“物理层面”直接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个方案行不行,我们先来看看我国的填海造陆能力到底怎么样。
近年来,我国在南海和沿海地区,实施了多项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南海的美济岛填海工程和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填海工程就是其中的代表。
美济岛填海工程是我国在南海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通过填海造陆,美济岛的面积从原来的0.08平方公里扩大到5.52平方公里,成为南海最大的人工岛之一。
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是我国首个完全通过填海造陆建成的机场,填海规模达 20.87 平方公里,堪称宏伟的工程杰作。
此外,未来解决温州的土地紧缺问题,我国实施了至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温州瓯飞工程。造陆总面积现已达 49 万亩(约 320 平方公里),如此广袤的新增陆地面积,为地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广阔空间。
根据不完全统计,自1970年以来,我国通过填海造陆的方式,已累计扩展了约九千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相当于新加坡国土的3.5倍。整个台湾岛的面积仅为3.58万平方公里。
虽然从技术上来说,完全可以在台湾海峡填出一条通道,但能不能做到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是否有必要这样做。
从生态和资源的角度来看,台湾海峡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不仅滋养了两岸人民的生活,也支持着多样的海洋生态系统。
如果在此进行大规模填海造陆,必将破坏沿海的自然环境,改变海洋流向,影响鱼类迁徙和栖息地,导致严重的生态失衡。
这样的工程投入巨大且得不偿失。预估填出一条通道所需的资金和资源,可能会超过以往我国所有填海造陆投入的总和。工程施行进程内,或许会遭遇诸如地质欠稳定、施工艰难度高等诸般挑战。
这不但需投入庞大的财力与物力,而且可能遭遇技术难关,还得承受难以预料的风险。
完美方案已出,三条跨海方案任你选
填海造陆计划虽听起来比较高大上,但还是有点天马行空。我国其实早已想好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最佳方案——台湾通道。
这一构想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那时,一些学者提出了修建海峡通道的构思。1987年,几位学者提交了报告,他们提议在建设完三峡工程后,应立刻展开相关的地质研究,为台海隧道做准备。
1997 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知名学者吴之明教授,再一次的提出了台海隧道的概念,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完整可行的方案1998年,在厦门首次召开了和台海隧道的研究型会议,会议上不仅有中国的学学者,甚至一些西方的学者也对此十分感兴趣,不远万里来参加会议
此后,工程可行性研究事宜逐步被提上日程,与之关联的各项工作亦在紧锣密鼓地筹备。200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经审议通过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其中提出要修建 7 条首都放射线,“北京-台北”位列其中。
总结来看,台湾通道整体上可以分为三条方案,即北线、中线、南线。南线方案总公里数最长,从厦门出发,途径金门、穿过澎湖,最终抵达台湾嘉义县,全长174公里。
而中线方案则是从福建莆田经南日岛跨台湾海峡到达苗栗,长度约127公里。最后,北线方案则被认为可行度最高,从福建长乐经平潭岛跨台湾海峡直达新竹, 全长约140公里。
至于这种通道究竟是以那种形式,还没有盖棺定论,主流的说法是跨海大桥或者是海底隧道。
如果是跨海大桥,对于我国来说肯定是轻轻松松,要知道,实际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便是我国的珠港澳跨海大桥。但台海大桥不仅总长度要比珠港澳大桥长一倍,而且中间风高浪急,如果真能建成,又将是世界一大奇迹!
而海底隧道方案则集中在北线区域,模式上会和英吉利海峡隧道类似,专为铁路设计。铁路的好处是可以统一运营,但就无法自驾来往两岸。
也有一些人关注到了2035年通车台湾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其实有点三人成虎。这其实指的是2035年通车的福厦高铁。这是全国唯一一条时速达三百五十公里的高铁,其全长 277 公里。
之所以会说通车台湾,是因为这条高铁已经建到了离台湾海峡最近的地方——平潭岛。平潭距离台湾新竹的直线距离只有68海里公里左右,这个距离是什么概念,放在内地,也就是一个两个县城之间的距离而已,想过去不是分分钟的事。
结语
两岸能够实现无障碍往来,是两岸人民、全体中华儿女都热切期盼的愿景。这不仅承载了两岸家人亲友的团圆梦,更是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台海通道如果真能建成,将使两岸往来更加便捷,实现真正的‘人心相通、血脉相连’。这种连通不仅意味着亲情的无缝衔接,更象征着两岸携手共筑繁荣的未来。
信息来源:
2023-02-03知乎 台湾海峡(一)成因
2021-11-29 中时新闻网 台湾海峡通道北线方案最受青睐 汽车1.5小时火车60分钟
2023-11-10 腾讯网 台海通道研究已达25年,高铁游台湾,从天方夜谭到完全可行
2021-11-10 澎湃新闻 “坐上高铁去台北”?国台办:美好愿景一定会实现
球盟会APP
发表评论